会议产业网——《会议》杂志官方网站
   搜索文章
第十一届中国会议产业大会(CMIC2018)
人才培训
首页 > 人才培训

云南会奖人才培养亟待“产学合作”

2014年03月02日    来源:昆明信息港    围观:2001次       

财大学生参加第三届“远华杯”全国高校会展技能大赛,并获奖。 

  会奖旅游,国际上称为MICE,是会议(Meeting)、奖励(Incentive)、大会(Convention)和展览(Exhibiton)的简称。会奖旅游作为典型的高端旅游产品,被业内人士称为“含金量最高”的旅游产品。

  近年来,云南积极推进会奖旅游发展。《云南省旅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和“十大会展商务基地”等旅游产品体系建设要求。

  此前的报道中,一些会奖企业负责人曾表示云南会奖人才存在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操作能力不强等问题,目前省内高校会奖人才培养的现状如何?

  “我们与北京、上海这些会奖旅游发达的城市相比,最大的差距,其实是‘人’的差距。”在采访中,几位会奖旅游业内人士表达过这样的意思。

  确实,云南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酒店、会议中心等硬件设施,可谓既有“天时”、又有“地利”。所以,“人才”对于云南会奖旅游产业的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在云南会奖旅游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会奖人才尤其是高素质会奖人才的供给却出现缺口。近年来,省内高校加快了对会奖人才的培养,希望通过高校教育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水平和专业背景、符合会奖企业要求的人才,提高会奖人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2008年,云南财经大学旅游与服务贸易学院成功申报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成为全省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目前,已有两届、近百名学生从财大会展经济与管理系毕业。而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相关专业纷纷开设了会展方向课程。

  学生有创意、但实现尚有距离

  “我们的专业叫会展经济与管理,培养的是有经济管理背景的会展活动策划人才。”云南财经大学旅游与服务贸易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系主任文南薰说,学生通过学习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全面地、站在更高角度看问题,培养学生建立先进的会展理念,形成较强的创意、策划能力。

  在今年有60多所高校参加的第三届“远华杯”全国高校会展技能大赛中,财大会展经济与管理系的两组学生分别获得组织策划组、设计组的二等奖,许多学生当场就收到大型会展企业的邀请。

  不过,文南薰也坦言,学生的能力与会奖企业的要求之间确实存在一定差距,“我们的学生策划能力很强,但设计能力不强,也就是如何将自己的想法通过设计表现出来还待加强,这也是我们将着力加强培训的方面。”

  财大旅游与服务贸易学院副院长谢洪忠介绍,为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院一方面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方式,在学生掌握会奖旅游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其实践能力的培训。并与相关会奖企业合作,建立学生的实习、实训平台。同时,学校还与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合作在云南组织会展策划师考题库及培训,并与2011年组织了首次会展策划师职业技能考试。

  针对一些会奖企业认为高校会展专业设置,相较MICE更偏重会展的看法,文南薰说:“我们开设了会议组织与策划的课程,但内容不多,因为真正会议的组织、管理过程并不复杂,不需要开那么多课来讲解。要学会、做好会议策划与组织,不在经验的归纳与总结,而是在人才的策划、创意、组织、管理等、文案、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

  在他看来,学生在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基础知识、理论以及外语、公共关系、商务礼仪等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再来学习会议组织与策划的课程,就会一点就破,策划起会奖活动时就能很自如。

  希望搭建实训平台一举“三赢”

  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会奖相关专业学生走出校门,另一方面却是会奖企业大呼“人才渴”,造成如此困惑局面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大学教育与企业需求间的错位。

  正是看到这一点,省内各高校都加大对会展专业学生的实践培训力度。同时,不断调整课程、培养方案,使之更适应、符合会奖旅游发展的需要。

  财大会展经济与管理系学生从大四上学期第十周起,就进入实习阶段。同时,学校还与昆明风光国际旅行社进行校企合作,开展助学、助教、助研的嵌入式人才培养。

  “我们将学生送到风光国旅旗下的云南风光优景会议展览有限公司进行实习、学习,同时也邀请公司负责人到学校授课。今年,我们有15名会展经济与管理系学生到风光优景实习,现在有5位学生留下来工作。”谢洪忠说。

  会奖旅游产业的跨专业性决定了师资的多元性。为确保师资队伍的多元化,在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基础上,财大还邀请校外专家、会奖旅游业内人士担任客座教授,并派老师外出学习、挂职、考察。

  但这样的合作毕竟有限,文南薰希望,能由教育部门牵头,搭建一个高校与会奖企业合作的实训平台或基地。通过产学合作,将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在学校,学生学习会奖活动的相关理论知识;在企业,学生学习会奖活动的具体操作、实践,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尽快适应会奖旅游产业、企业发展的需求,实现会奖人才培养的互补。

  通过学校与企业的产学合作,老师与学生可以参与企业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产学研究与成果得以直接反馈到人才培养和教学计划制定中。老师也能了解、掌握产业运作、发展现状,讲课时更有针对性,确保专业教育紧跟当前行业发展趋势与需求,企业成为潜在的毕业生招聘方。同时,通过这个平台,会奖企业也得以了解会奖旅游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方向,可谓一举“三赢”。

  他山之石——德国:学生一半时间参加实践

  说到会展,就不得不提到德国。被称为“会展王国”的德国,不仅有规范化的服务标准和流程,更有先进的人才培养机制。

  就如德国西门子媒体学院院长、被誉为德国“会展行业第一人”的贝恩斯所言:“会展在德国能成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产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大批高素质的会展专业人才参与其中。”

  自上世纪80年代末,德国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教授Beier创办德国首个会展管理系以来,德国的会展教育开始享誉全球,为德国会展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目前,德国已形成科隆大学的展览商贸学院和德国瑞文斯堡会展管理系,两个著名的展览教育培训基地。其中,科隆大学会展经济研究院的课程侧重于研究性和理论,主要培养已拥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会展高级经理,即会展策划与运营的核心型人才;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则侧重实践性和操作,主要为德国会展业培养中层管理者和一线操作人员,也即场馆、展位设计、施工管理、会展宣传等的辅助型人才。

  错位化发展的两所大学,依托各自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方面的优势,分工明确,侧重于会展业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

  同时,德国会展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分为工商管理、展览管理、会议管理、大型活动管理以及会展设计与搭建等五大模块,学生可以有选择地重点学习某一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人才培养目标明确。

  加强理论教育的同时,德国也非常注重实践环节的作用。目前,其会展教育已形成产、学、教互动的良好机制。

  德国职业技能教育实施由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双元制”办学。学生在职业技能学校接受专业知识后,再到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接受专业培训。德国的会展职业教育将学习的学习与企业的培训相结合,强调学以致用。一般会展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3年期间,一年半学习理论知识,一年半参加实践活动。经过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不断反复的训练,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锻炼了技能。

  此外,德国产、学、研结合程度高的另一个直接表现就是定制化培养。在德国,会展教育基本上属于定向培养,采取的是与组展商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大都来自会展公司,经过学习和培训后再回到原公司就职。

  会奖人才培养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2004年,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在全国首次招收会展本科专业学生,共计145人;2012年,全国共有54个专业院校招生2947人。

  尽管9年间,全国招收的会展本科专业学生人数翻了20倍,总计招生达到13365人,但会奖企业仍在大呼“人才渴”。这其中渴的既有高层次的会奖活动策划、运营师这样的核心型人才,也有负责场馆、展位设计、施工管理、会展宣传等的辅助型人才,以及翻译、会务接待等支持型人才。

  是什么原因造成高校会奖人才培养与会奖企业需求间出现如此难以匹配的情况?

  目前,国内形成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培训的多元化会奖人才培养主体,但纵观全国开设会展专业的重点高校、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呈现的却是你也在开会展专业,我也在开会展专业;你用的是这本教材,我用的也是这本教材……不仅专业名称、课程设置大同小异,连使用的教材都差不多。

  会奖人才培养的“眉毛胡子一把抓”,直接导致了会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高校、职业院校与社会培训各个主体间职责不明、分工不清,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因此,不少会奖旅游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业内人士呼吁,高校、职业院校对于会奖人才的培养,应该尽快形成科学的层次体系,避免“多而乱”、“小而全”的现象。各院校应依托本校的优势学科,侧重学生在会展业中某一环节能力的培养。

上一篇:理论与实践结合,CCMP培养全产业链专业人才
下一篇:会展场地搜索引擎人才匮乏
《会议》杂志
《会议》总第79期

总第79期

北京亿文思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8100742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