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产业网——《会议》杂志官方网站
   搜索文章
第十一届中国会议产业大会(CMIC2018)
杂志文章
首页 > 杂志文章

德国会议业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2008年09月12日    来源:会议杂志    围观:12589次       

根据国际会议协会(ICCA)2007年4月公布的最受欢迎会议举办国排名,德国第三次荣膺
欧洲最受欢迎会议举办国称号,再次捍卫了其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地位(仅次于美国)。

   
    德国地处欧洲中心地带,具有作为会议举办地最为重要的地利优势,尤其是具有欧洲交通枢纽功能的法兰克福机场对德国会议产业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德国所具有的良好城市基础设施和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也为其会议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会议业的硬件层面,具有为数众多的大型会议中心和会议型酒店,在软件层面具有大量专业型会议服务机构和大型活动组织人才。同时,德国旅游、娱乐、体育和特殊活动等相关产业均较为发达,2006年世界杯的成功举办更是为德国会议业做了一次最有效益的推广宣传。不仅如此,德国还拥有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所有这些,使得德国的会议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一.德国会议业的基本情况
    1.德国会议业2006年基本情况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德国现有大型会议举办场所11,050个。其中,有10,260个为酒店宾馆,420个为会议中心,330个分布在各大学,还有近40个分布在各大机场。其他可供选择的各类会议活动场所大约有63,000个。6%的会议举办地(660个)可以举办500人以上规模的会议。除了专门的会议场馆,德国还拥有1500处匠心独具的场所可供选择,如修道院、庄园、博物馆、现代化的主题公园或者海洋性会场等。从会议举办地角度划分,87%的会议集中在3~4星级酒店,与会者平均每天住宿费用为100欧元。

    如表1所示,2006年德国会议业实现销售总产值580亿欧元,比2005年增长7%。其中, 酒店及餐饮方面的总收入为154亿欧元,促进当地零售业收入为26亿欧元,会议场馆方收入为228亿欧元,与会人士在交通方面的支出为89亿欧元。通过举办会议提供了100万个全职就业岗位,占德国会议旅游业总就业率的1/3。与会者的人均消费达到637欧元。
    2006年举办了190万个各类会议活动,从会议组织者角度划分,67%的会议为商业性会议,其余33%的会议为行业性会议、协会会议及各类学术性会议。所有会议的总平均会期是1,6天,60%的会议的会期为1天,1,5%的会议会期超过3天,培训性质的会议会期一般不超过3天。会议平均规模为48名参会人员,超过1000名参会人员的会议达到1,5万场,占会议总数的约1%。
    从会议使用场地来划分,全年举行的190万场次的会议和活动,其中88%的会议在酒店举办,9%的会议和大型活动为展览伴随性会议。在纯会议方面,展览伴随型会议比例更是高达32%。
    从与会人员来源情况分析,460万与会人员来自德国以外,该数字与2005年相比上升了4%,各类会议的国际化色彩逐年增加。与此同时,德国以外的会议组织者在德国举办会议的比例也呈逐年递增趋势。

    2.德国前8大会议举办城市基本情况
   



德国前八大会议城市地理位置分布图

    3.德国会议业优势分析
    2007年,德国会议推广局委托欧洲会议经济研究所(EITW)就德国会议行业的基本情况和竞争力进行行业调研,调研结果于2007年9月发布。该报告综合了大量德国会议行业的问卷调查结果,其中一份调查问卷是就德国会议行业的竞争优势进行调查。由于该问卷调查收集了来自德国会议行业的2600份问卷及欧洲范围内的3,7万份问卷,并综合了700名会议行业专家的专业意见,具有相当的广泛性,所以该调查结果基本反映了德国会议行业的最新情况,其中得分最高的项目仍然是公认的交通便利的优势。

    二.德国第一大会议城市──柏林
    德国首都柏林在会议行业走在全德的最前列,根据国际会议协会(ICCA)2007年公布的最新国际会议举办数量全球城市排名中,柏林位于维也纳、巴黎、新加坡和巴塞罗纳之后,名列第五。

    1.柏林2006/2007年度会议行业基本情况
    2007年上半年,在柏林举办的各类会议数量达到49.300个,参会人数为380万,与2006年上半年相比,增长了6%。2006年全年会议行业实现销售额达到13.19亿欧元,2005年为12.27亿欧元。2006年平均每名参会人员每天在柏林的消费额达到177欧元。2007年上半年,在柏林159家星级酒店举办的各类会议41.100个,相比2006年增长6 %,与会人数达到220万,相比2006年增长8%。柏林的6个大型会议中心在2007年上半年举办了1.300个大型会议,与2006年基本持平,与会总人数为51万人,与2006年同期相比,减少了2%,每个大型会议平均参会人数近400人。2006年全年,柏林会议行业总共提供了26100个全职就业位置。


    2.柏林国际会议中心 (ICC Berlin)
    柏林国际会议中心是欧洲最大最现代化的的专业会议中心,2006年全年举办796场各类会议,参会人数为22.6万人,其中11.1万人(41%)来自柏林以外,来自柏林以外的参会人员拉动柏林消费额增长达到8,6亿欧元。直到2014年, 已经有250个大型会议在柏林国际会议中心预定了场地, 与会人数预计超过100万,其中20%的会议参会人数超过5000人。
    该会议中心整体建筑长320米,宽80米,高40米,建筑面积25600平方米。目前是柏林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至今仍是世界很多会议中心的设计范本。整个会议中心有80个大小不等的多功能会议室,座位数量从20到9100个不等,会议中心拥有最现代化的会议视听设备,可以满足各类会议的需求。该会议中心还有5500平方米的展览场地,可以满足展览伴随型会议的需求。遍布整个会议中心的ATM网络可以使与会者随时登录国际互联网。该会议中心旁边即是16万平米的柏林展览中心,在展览中心旁拥有如此大规模的会议中心,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很少见,这使得柏林国际会议中心可以灵活地承办更多的展览伴随型会议。

    3. 柏林会议业营销机构 ──柏林会 议推广促进署
    柏林于2001年7月成立了旨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柏林会议产业的营销机构──柏林会议推广促进署 (Berlin Convention Office),其整体功能和德国会议推广局类似,即为准备在柏林举办会议的各类组织和机构提供切实有效的联络和支持服务,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对柏林的会议产业进行推广和宣传。该机构建立了英德双语的官方网站(www.berlin-convention-office.de),该网站提供一切有关柏林会议、大型活动、奖励旅游等方面的实用信息和数据,并随时发布柏林会议产业的新闻和行业报告。

    三.对中国会议业的启示
    德国会议业的成功经验,对发展中的中国会议业带来许多启示,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政府应该加强对会议行业的引导和扶持
    中国会议产业目前处于初步发展时期,非常需要政府在税收、人才培养、行业协调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和管理。由于会议行业相比展览业与旅游业的结合更为密切,所以国际绝大部分会议业发达的国家和城市无不将会议业的协调和推广与旅游业结合起来,而且大多成立了官方和半官方性质的机构具体负责,比如美国大部分旅游城市都设立有会议和观光局,在欧洲地区,德国有会议推广局,巴黎有独立的会议与观光局,奥地利有奥地利会议推广局,维也纳有自己的会议推广署;在亚洲地区,新加坡和香港都在旅游观光局内部设置有独立的会议局。
    在中国,目前无论是国家旅游局还是地方旅游局都还鲜有类似的部门设置,国家旅游局的16个驻外办事处的业务范围也基本停留在对传统旅游产品的推广层面,政府应该进一步提高对国际上通行的MICE概念的认识,对中国的会议产业给予有效的引导和扶持。
    2.加速行业组织建设
    中国的会议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虽然还很不成熟,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这种情况下应该加速成立行业协会或者行业间的协调机构,以进一步强化社会和政府对会议业在中国成为相对独立行业的认识。整个行业有了协调机制,才能进一步开展行业标准建设,争取政府政策支持及进行全行业的推广和营销等一系列工作。
    3.加强展览中心内部的会议中心建设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会议中心和展览中心是相对独立的,借鉴德国展览中心和会议中心融合的发展模式,国内今后在新建展览场馆的时候应该考虑到会议行业的需求,重视展览场馆内部的会议中心建设。专门建设的会议中心也应该考虑到举办展览伴随型会议的需要,在选址上予以注意。展览中心和会议中心的联合绝对可以发挥1+1大于2的效应。
    4.加强国内外市场的自我营销和推广
    德国会议推广局的展会营销和网络营销模式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国内会议行业的企业应该予以重视,加强自我推广网站的建设,网站多语种版本的建设,积极参加国外的会议及节事类展会以推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国内企业对于国外举办的旅游博览会的参与意识已经非常强,比如柏林每年的旅游博览会(ITB)就有大批中国企业推广自己的旅游产品。中国的会议行业也应该走出去,参加国际上知名的会议行业的博览会,加强自我推广的力度。
    5.建立会议行业的平台性服务机构
    中国会议行业刚开始步入正轨,有很多行业性平台尚没有建立起来,比如会议行业的管理咨询机构、培训机构、行业媒体、行业性的论坛和评比机构、行业研究机构等,这些机构在德国会议行业已经很完善和成熟,对国内类似机构的建立有一定借鉴意义。此类机构的建立对于很多国内企业来说也是很好的市场商机,反过来,这类机构的建立对中国会议行业的发展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6.加强国际合作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国际合作。无论是资本、项目还是人才方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对整体的行业或者对个体的企业的发展都大有裨益。从经验交流到项目合作以至于资本合作。国内会议市场的广阔市场空间必然吸引国外会议业的目光,他们大多对与中国会议业企业的合作抱有兴趣。在刚刚过去的10年里,中德展览业的互动合作就是很好的例证,同样属于商业服务业的会议业,中外合作的空间同样非常广阔。
    7.加快人才培养 
    会议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比如PCO(专业会议组织者)或DMC(目的地管理公司)所需要的专业会议和活动的组织策划人才、高级同声传译人才、具有拓展国际市场的会议营销人才、创意设计类人才等。国内的旅游类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应该注意到这方面的市场需求,加强对此类人才的培养。较大的会议行业企业可以引进一些国外的专业人才,同时输送有潜力的员工出国培训,以扩大企业的视野。国家劳动部门也应该适时地推出适合中国会议市场需要的职业资格认证。■作者系德中会展经济协会(DCGM)
       

上一篇:机场会议,是一种简单高效的会议形式吗?
下一篇:三星的有效会议
《会议》杂志
《会议》总第79期

总第79期

北京亿文思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8100742 号